珠穆朗玛网讯 2018年5月25日,江西赣州崇义谢文淦受到湖南郴州汝城县爱心志愿者何远连邀请,前往汝城游览名盛古迹。初到郴州汝城,何远连一家人盛情迎接了崇义谢文淦义工团一行人,崇义义工代表和何远连家人合影留念。
江西老乡杨林红在何远连大药房当员工 崇义义工赶到汝城之后,稍作休息,何远连便为崇义谢文淦等人做起了向导,带领大家观光汝城古祠之周氏祠堂。周氏祠堂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先锋村,乡镇合并之前名为永丰乡先锋村。
根据石碑记载,永丰曾是三国之吴国都督周瑜后裔徒居地。如今是否还有周瑜后裔在此繁衍生息,便已无从考证了。碑文的存在,也是印记了曾经的一段历史,是那段远久时代的证明,能让人们依稀感觉到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的足迹。
在汝城县土桥镇先锋村,谢文淦看见到了气势磅礴的祠堂建筑,有二十八座祠堂相连,数目庞大,保存完好。这些祠堂建筑最高年岁已经达到了四五百岁,祠堂顶上的砖瓦经过后人修缮,才让房顶免于坍塌。祠堂所用的主梁,而今依然坚挺,没有丝毫的折弯迹象。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理念完美的融入到了建筑里。这片相辉相映的建筑,是古代文明最好的见证。
豪头乡村民罗海洋带领谢文淦爱心团参观红军楼 或许古人在建造房屋之前,便已想到了房屋的使命,不仅是让此生受用,更让子孙受用,他们的思维意识就是希望这些建筑能够流传千古,作为家族文化精神信仰的传承,让子孙后代铭记自己的先辈。比起当下人的建筑,古人可谓是穷其一生心血福荫子孙后代。古人的心胸与格局颇有远见。纵观当代建筑,寿命不过几十年而已,旧了便拆,千篇一律,丝毫没有审美的空间感。
周氏祠堂,印记了湖南地界远久的时代人们生活便已富庶,艺术造诣颇为精湛。那个时代的审美观、艺术观,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与理解,都浓缩在建筑之中。一片瓦,一只门窗,一尊柱基、一派门坊,雕梁画柱,无不充满了巧妙的艺术融合。 就连下水道做的也是无比合理,看不见到阴水沟渠,水篦子皆是一件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水篦子下方的水如何运动走势,让人看不出半点门道。即便是下再大的雨水,地面很难见到积水横流,更不会因为暴雨来袭而灌进房内。这般严谨的下水设计,比起当今的排水沟要高明许多。谢文淦原来在乡下的时候见过古老的下水设计,却无从知晓污水会流向何方,对此一直感到惊奇。后来房屋的改造,那种古老的下水设施也随之湮灭在时代的洪流中。
一段石柱,经过数百年间的风吹洗礼,如今已经变得锈迹斑斑,自然将其孕成一段光怪陆离的“艺术品”。而房舍的墙壁更是无比坚硬,更不惧雨水的冲刷。或许房梁坍塌,而墙壁仍坚挺的傲立期间。在诸多历史斑驳的痕迹中,人们便可看到最后的历史建筑迹象便是一片残垣断壁。古人如何将普普通通的墙壁构造的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坚硬,更引起了谢文淦无限遐想。
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着的不是狮子,而是形如圆鼓一般的石材,石材上镶嵌着精美的纹理。似乎寓意着圆满,钟鼎之家,鼓乐齐鸣。透过这样的石刻摆设,让人思忆古人抱有子孙满堂的生活理念。
支撑房子的主梁,在岁月中剥离了前人染上的颜色,只能看到的是柱子上的石灰,这灰避免了虫蛀,免于了木材与外界空气的氧化,让木柱如同活时一般存在顽强生命力,支撑房屋千百年之久。
谢文淦走在长满杂草的青石上,望着古老的墙砖建筑,心中对古人无不生起敬畏之心。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前人的生活面貌,模糊而又分外清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更为安静,家家户户房门一闭,似如一个个室外桃园,充满了神秘感,让人总想忍不住的去探秘一番。 此行,谢文淦感触到了古代建筑之美,如梦如幻,充满了一份宁静的惬意,远离了繁华热闹,确又不觉得孤冷,如果能够回归昔日的那份宁静,谢文淦更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禅茶意境,品味阎浮提人生,观想人生。
谢文淦为83岁周兴余五保户捐助爱心款
崇义谢文淦义工团与何远连一家合影
临走时何远连的母亲给谢文淦红包和爱心礼物
爱心人士罗海洋家里请崇义谢文淦爱心团欢聚晚宴 在游历了这片古代建筑群后,谢文淦重归现实。在不远处见到一户人家墙壁上写有低保户孤寡老人的详细信息,谢文淦主动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生活困难时,谢文淦为老人捐赠一百块钱爱心款。一份乐善好施的心,感动了这位八十三岁的老人,周兴余老人接过钱,不住地感谢。老人房门前张贴了一张红色书法,毛笔字写得很饱满圆润,字里行间也在倾述着向往人间圣贤君子的出现。似乎在说,君子之道在于舍,放下贪嗔,便为圣贤,自然而言福也就降临人间。(记者:王晨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