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向来是有情怀的,因为中国是文明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纵然当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悠久的古老文明文化仍为当今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就向考古一样,无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膜拜。通过考古挖掘的方式来研究古人那个时代的器物、文化、礼仪、风俗等。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是实物的一种见证,便于人们更为直观的了解过去人们生活的真实境况。 长篇小说《洗河》的书写俨然对历史考古一样,不过不是挖掘地下深埋的物事,而是深挖前人在岁月中走过的痕迹,穿越时光的隧道,通过文字来展现特定时期的轨迹,衣食住行,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来给当下人一种行为准则上的参考。通过传统方式来回归创作,旨在为大众营造一种真实感,进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为什么作者要尝试古白话文的创作,而非用当今的口吻来讲述以前的故事。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出于一种敬畏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认为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一点而言,当代经典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不如古典文学的水平,通过文章中的词汇积累使用情况来看就能够看出来。第二,当代文学炼句方面不够精炼,说白了存在废话偏多的意味。而古人书写对于炼句十分讲究,因而写出来的很多句子值得反复玩味。第三,文学语言的丰富度,古人在书写文章时,采用的文学语言赋予艺术性的创造,究竟文字有内涵,而当下更趋向大白话,内容不够含蓄。 当下什么都在进步,科技、医疗、交通、通信等等远远超越以前,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与时俱进的魅力。唯有文学变得越来越浅显、粗俗,今人对于戏曲、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水平与古人相比不但没有看到进步,相反低出古人一个档次。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传统文化断层,由此当下普通人根本无法读懂文言文,只有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大概看明白古人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目前为了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在语文课程中越来越重视古代传统文学的学习比重,可以看到每一次语文课本的改版,都非常重视传统古典文学的普及与推广力度。 就像现在的报道、新闻,本该很简短的表达清楚意思,结果洋洋洒洒用了很多字数才能讲明白。写的文字多并不能够代表文学功底如何,而是其中废话太多,滥竽充数,凝练度不高。传统古典文学讲究惜墨如金,更注重言有尽而力无穷,往往流传至今的一句短小谚语、俗语、俚语,就讲了大大的一个道理,流传度很广。 《洗河》的创作就是带着对传统文化敬畏的情怀来书写的,希望通过传统写作方式的回归,来提升图书的质感。的确,作者的写作方式确实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嗅到久违的半文言半白话的气息。然而要真正书写好标准的传统文学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现代语境和以前的人们说话语境已经不一样了,很难想象到古人是怎样正常拉家常话的,我们只有通过古典文学的研读才能依稀的感受到以前人们说话的方式。如果过于文言文,仍然看不到时代语言的风格,只觉得古代模式千篇一律。如果通过古典戏剧与文学小说,就能够更好的辨识不同时代的口语情况。 《洗河》在书写时极力规避当下口语,而是在力争还原作品定向年代的口吻,即便是新酒也要旧瓶来装,通过既定的方式来让传统文学与当下文学的碰撞,或许通过传统文学书写的回归,能够提升作者自身的文学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