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文章讲究精炼,具体体现在短句,用词凝练干净,不似今人这般文章,今人做文章句子较长,常用的字串联句子,无的似乎连不成句。而文学作品《洗河》则延续了传统文学中的句式构造特点,采用短句,讲究干练,不拖泥带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古人为什么写文章要长话短说,精炼再精炼,这与当时生产力有关系。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专门写在龟壳上来记录历史事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也在渐渐进化,青铜器时期,人们便在铜器上边刻写铭文记录时代重大事件或家族历史,文字传播并不广泛。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开始在竹简上记录文字,文字得以传播。从那时起便有了学富五车的成语,由于竹简毕竟承载的文字有限,因此阅读的书籍文章多到可以用牛车来拉。后来有了造纸术,文字也被不断演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运用。人们通过手抄书来传播当时的文化。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有了活版印刷术的出现,让文字流通变得更为频繁,人们书写的内容越来越长。当人们告别了手写文字的时候,便有了码字一词的出现,写文章不用动笔,劳动量大大减轻,又不被纸张束缚,因此洋洋洒洒,写得更长了。如当下网络文学,动辄就是数十万,几百万字的巨著。 目前手写已经被打字所替代,旧的语言被新的白话文所替代,旧的词汇与新词汇的意义有很大不同,从而也就造成了一个词语会有多种意义的解释,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就改变了。古代文学的词语或成语、俚语,有些被继承下来了,但更多的被人们所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只有翻阅古典文学的时候,方能看到那些相对而言比较生僻的词汇。 《洗河》作品创作过程中,注意到了古代词汇与句子和当下语言的区别,尽可能的在还原古典文学的句式。通过不同词汇的运用,来将文句变得更加有时代性。 古代白话文与现代白话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词汇的使用。如文学作品《洗河》中的词汇“不料”,这个词语现在文章也用,古时文章也在用。如果词汇积累量少了,或许只会用不料、没想到、意外的是,这是当下常见的表达方法。而古人则会如何表达“不料”,相近的便有:不意、不匡、不期、岂意等,不同词语的使用,效果截然不同,从而也让文中句子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再如文学作品《洗河》中提到的词语:不用,古今都有这个词语的用法。同样相近的词语有:不消、何消、何必、不必等。在文章中巧用这些词汇,时代的口语感便会跃然纸上,从而更好地区分了当下口语与古白话文的实际情况。既然写的不同当下文章,就应该符合时代的元素,不能拿着二十一世纪的语言充当成古白话文,那样只会显得不伦不类。 尽管作者很是用心来通过相关词语来体现时代质感,争奈薄学不能充其用,缺少必要的文化积累,以至于有不少地方并没有恰到其位的还原到位。作者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即便在图书公开出版发行之后,仍在虔诚修改文本。并没有刻意让文本字数变长变短,而是在遵循凝练文句的基础上,让语言符合时代特色,继而真正做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