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生活的极致就是把家过成博物馆的样子》檄文有感 拜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晓庚教授转发的《生活的极致就是把家过成博物馆的样子》的美文,浮想联翩。 艺术工作者,包括却不限于书画、雕刻、制陶、制木的同道,倘若没有收藏家和普通消费者的审美及其把玩,其艺术人生当黯黙失色,其艺术品亦难以实现真实的价值。 有眼光的艺术工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陶冶逸情兴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艺术品市场低迷时期,正是其“毕生修德,一心于艺”苦练“技以赋质,艺以载道”内功的黄金时段。 我深切体会到,艺术工作者的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巨大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必须经过千锤百炼万淬火的磨砺,方可累积“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妙想的广博情怀,具备登上绝陵的广阔视野及壮志。所谓“废纸三千”,“弃笔成塚”便是艺术工作者把真金白银变成废品的真实写照。因此,为解决“食不裹腹”的现状而贱卖艺术劳动力及其艺术作品者比比皆是。为付不起“文房四宝”费用而半途夭折者亦不在少数…… 真正能为艺术信仰而追求,对艺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疵如醉”者,方有可能“笔大如椽,笔翰如流”。只有为艺术志愿“忍得了贫寒”、“赖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甚至敢下地狱者,才有可能独领艺术风骚。 因此,我在许多场合都宣扬一个观念:请珍重艺术家的劳动及其劳动成果!他们为艺术信仰和艺术个性废寝忘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而孜孜不倦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体会得到的。在极少数顶尖级艺术家的收割期,不应该仅仅只盯着甚至眼红他们的收益犹如印钞机一般财如春潮,而更应该想到他们曾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耕耘,以及他们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创新和发展所呕心沥血的沉重探索! 真正的艺术家,必是具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志的为道而殉的义士!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货真价实的尖端艺术品,丝毫不为权势者、以艺术袈裟包装者、土豪劣绅的喜好所亵渎! 曾几何时,固然亦有依托“官僚本位”体制、机制的弊端而浪进神圣艺术殿堂巧取豪夺的“名家”,然而他们一旦被摘掉官场的“桂冠”,甚至鎯锒入狱,其作品价格(不是价值)便一落千丈而毫无回天之力。还有某些“涂艺术胭脂、抹文化口红”的演艺明星、商界名流,他们虽然不需以“钱可通神的旁门左道,却能凭着其众人哄抬起来的名气,借助红极一时的影响力而令某些愿牛逼哄哄一执千金傍大款求得作品者,待到名星、名流名落孙山时,其作品犹如糞土一般……令以收藏“官场名家”、“演艺明星”、“商界名流”作品而抬高自己身价者大跌眼镜乃至悔不当初。 慧眼独到,睿智超群的收藏家,他们不为世俗眼光所左右,无时无刻不在艺术家、艺术品中发现、发掘“潜力股”,果断出手,在欣赏、鉴别的过程中,囊括艺术精品、上品、极品与神品,将其家把玩出艺术博物馆的品位,将其艺术情怀发挥到极致! 以承传家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艺术工作者,在“文化自信”旗帜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40余个春秋,通过合法劳动,已形成超过4亿人口的中产阶级,他们当中,就不乏具有鉴赏品位的收藏家在艺术品市场低潮时期,悄无声息地择优吸宝,为打造自家的艺术品收藏博物馆创造条件,为实现高端艺术品的价值而推波助澜。 依笔者判断,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高潮正在形成。经过全面而深刻地整顿艺术品市场,规范艺术家行为,惩治伪劣艺术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不出三年五载,但凡为追求正能量艺术而曾经和仍正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攀登者,必有希望登上艺术之峰的光辉顶点! 2021年1月10日于会稽山书圣故里 周义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