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市政协文史委的领导安排我在这次会议上作个发言,我有点诚惶诚恐。原因有三个。 第一,我虽然年过古稀,今年已年满74周岁,很快就要进入75岁了,但是我却是政协文史工作战线上的一个新兵,一个小学生。 第二,读大学时,我是学习炼铁的。既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历史的,更不是学政治或哲学的。从根本上说,我不具备舞文弄墨的基本知识积累和基础。 第三,大学毕业之后,我先后在几个工业企业工作,曾经四次当工人,主要从事的也是技术或管理工作。到市政府工作后,也主要是在经济管理部门任职。虽然在工作中也常涉及文件报告等公文,但也与文史资料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去甚远。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所以在今天这样专家云集,高手如林的场合,让我发言,还真有点逼我“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的味道。但是,好在我脸皮比较厚,再说都这把年纪了,也不怕丢人现眼。更重要的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作为一个小学生,在老师面前汇报一下学习的体会和交一份作业,老师们还不至于因为学生的作业做得不好而笑话学生吧? 有鉴于此,今天就斗胆把我与三门峡市政协的缘分,特别是退休以后开始学习撰写文史资料的情况和体会向大家做个简要汇报,也算是向老师们交一份作业吧。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正。 一,我与三门峡市政协的缘分 在担任三门峡市政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党委书记期间,我曾经有幸出任三门峡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期间,除了参加几次全会之外,也曾多次参加市政协举办的各种视察活动。我的性格缺陷之一是比较张扬,往往是“锋芒毕露”。性格的这种缺陷也使得我在人生之路上跌过跤,吃过亏,有过教训。但是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直至过了古稀之年的现在,我的这种性格也少有改变。可能是这种性格的缘故,使得我成为比较活跃的政协委员之一。据能查到的相关档案资料,我在市政协四届三、四次这两次全会上就提出提案17个,其题目如下: 01、关于加大煤制油、氧化铝等骨干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的提案 02、关于认真抓好UNDP援助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议 03、关于解决涧河橡胶坝水面水源的建议 04、关于落实苜蓿种植面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提案 05、关于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决定》的建议 06、关于加快实施高酸适榨苹果基地建设的建议 07、关于建立外贸发展基金的提案 08、关于加大对民营耐火企业支持力度的建议 09、关于慎重选择快速通道两侧绿化模式的建议 10、关于将陇海铁路改出城区的提案 11、关于加大造林力度,狠抓面积落实,争取碳元素放汇平衡的建议 12、关于深入做好鎂资源情况调查的提案 13、关于在虢国路安装路灯的建议 14、关于争取运西铁路立项的提案 15、关于加大林纸一体化项目原料基地建设协调力度的建议 16、关于加大林纸一体化项目立项工作力度的建议 17、关于申请市政协安排对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视察的建议 其中《关于加快实施高酸适榨苹果基地建设的建议》,获得优秀提案奖。 在三门峡市政协四届三次全会上,我曾以《走煤电铝一体化之路 建世界级铝工业基地》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对发展三门峡市的铝工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大会结束后,又按市政协领导的要求,对发言稿进行了整理,报送河南省政协。2004年该文被编入由河南省政协和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出版的大型党员干部学习参考材料《河南中青年领导干部论坛》一书。 虽然,没有查到市政协四届一次二次全会的档案资料,但我觉得我应该是四届政协委员中提案较多的委员之一。 二,感谢杨顺发、石耘两位主任领我走上文史资料撰写工作之路 尽管我在几次政协全会上撰写提案较多,而且也多次参加政协视察活动,但与文史委的领导接触不多。可能是我性格张扬的缘故,两位主任可能认识我。2010年前后在政协偶遇杨顺发主任时,杨主任希望我能把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大事记录下来,变成文字,留下资料。并对我讲了文史资料的基本写作要求。我就遵嘱写成了《关于筹办“三门峡中外女领导人、女企业家研讨会”的回忆》和《联合国项目何以“相中”三门峡》两篇回忆文章,没想到经编辑后全部收入《三门峡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中。这是我学习撰写文史资料的开端。两篇文章的入编,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后来又写了《陪同王如珍市长拜见李瑞环同志的回忆》、《回忆常香玉大师筹集“香玉杯”基金的一场演出》和《回忆国务院副秘书长陈楚同志视察陕县电器厂》等三篇回忆文章,都被选入《三门峡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中。 2017年10月份,在我们夫妇去无锡参加大学校友聚会的火车上偶遇同车到上海参加培训的市政协卢群召副主席和换届后担任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的石耘同志一行,这是我第一次与石耘主任正面直接接触。 2017年11月中旬的一天,石耘主任交给我三门峡市政协办公室于2017年11月8日下发的《关于做好改革开放40年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 看到通知后,我认真浏览了征集史料的线索,觉得有许多内容我在工作中都有涉及,就先后写出了26篇回忆文章,以讴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功绩。其中已有《在晋陕豫协作区联席办公室那段时光》、《湖滨果汁公司的一场洋官司》、《老一代革命家心系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关于缔结友好城市的片段回忆》等被选登在市政协文史资料中。《湖滨果汁公司的一场洋官司》一文还被收入河南省政协出版的《河南记忆——同心同行七十年》大型历史文献丛书。《改革开放大潮中升起的一颗企业明星》被陕州区政协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记忆》文史资料中。我也有幸被聘为市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但是我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史资料撰写工作中我只是一个初学者,充其量也只能勉强算作一个正在跨过门槛的新兵,和诸如刘全生老师等前辈们相比,我做过的工作微不足道,也因此感到十分惭愧。 三,我对撰写文史资料的一些粗浅体会 1,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总理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倡导开展起来的。1959年4月29日,周总理在招待60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提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政协组织的老同志要把这个时期亲见、亲历、亲闻的重要事件回忆、整理成文,以保存史实、贡献社会。并指示全国政协成立工作小组时,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小组。据此,全国政协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室。 所以积极参与文史资料的撰写工作,是继承老一辈领导人革命遗志的重要工作和具体行动。 2,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新时代黄河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五项目标任务,其中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应扎实推进。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代黄河的治理滋生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国家文明,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力量和智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需要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治黄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关于治黄的理论性和规律性认知,发掘历次治黄中从治黄到护黄再到兴黄的人水和谐理念,以及治黄工程中积力之所举、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为当代科技治黄、工程护黄、生态兴黄提供历史借鉴。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培育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谱写了一部辉煌的黄河文化史。 作为伴随着新中国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而诞生的三门峡市,我们在讲好“黄河故事”的历史任务中更是责无旁贷。而我们写出的每一篇文史资料都可能成为继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 3,撰写文史资料必须坚持“三亲”原则 政协文史资料,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三亲”性,它不是小说,不能虚构,不能夸张,无需渲染。可以说,“三亲”原则是文史资料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 为什么要特别注重“三亲”,这要从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说起——“存史、资政、团结、育人”。 “存史”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首要任务,具有补正史之遗、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征的独特功能。 这“三亲”,具体地说,就是我们撰写的文史资料,是第一手的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就是作者根据我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 “三亲”的特征保证了文史资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因为是广泛征集,所以具备了“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文献史料的翻版和组合,它所提供的东西往往都是别人难以知道的背景和细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有其更珍贵的价值。 就拿我写的几篇回忆文章举例说明吧。虽然这几篇文章都没有华丽的文采,但能够入选,只是因为它们起到了“补正史之遗、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 举例之一,《三门峡历史大事记》记载:1991年9月14日至17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由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中国女市长联谊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外女领导人、女企业家研讨会”在三门峡市召开。 研讨会前后,人们有许多疑问。不靠边、不靠海的三门峡何以开了这么个研讨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何以要支持赞助在三门峡办这样的研讨会?是谁发起了这次研讨会?等等。伴随着这些疑问,关于会议的缘由也有多种说法。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件好事情办成了,就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意或无意地出来抢功劳。如果一件坏事发生了,一些直接责任者也有可能会千方百计推脱责任。作为这次研讨会直接动议、发起、操办者,我写了这篇文章后。一些不知起于何处、莫名其妙的说法也就不再流传了。 举例之二,2001年6月前后,有记者以《联合国相中了三门峡》为题报道了三门峡入选UNDP“面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管理及发展”援助项目试点城市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在《河南日报》、《大河报》、《大河网》等新闻媒体上广为传播。应该说,作为新闻报道,记者选用的标题是很引人眼球的。这篇报道对提高三门峡的知名度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联合国何以“相中”三门峡?在全国638个大大小小城市中三门峡何以能够入选仅有的6个试点城市?作为这件事情的主要操办者,我可以说用得着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任何机会都只属于有准备之人”。三门峡市能够入选该项目取决于两条,一曰,渠道和信息;二曰,抓住不放,锲而不舍。“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没有我们的积极工作,“天上绝不会掉下一个被联合国相中的馅饼”。 举例之三,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三门峡历史大事记》第161页记载:“(1987年)1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如珍,市政府秘书长常修德一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前往天津市感谢天津人民给予三门峡市灾区的无私援助。1986年,三门峡市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天津市为三门峡灾区群众捐赠衣物及生活用品13万件。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热情接待了王如珍一行。” 因为李瑞环同志最终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这样的正国级领导人,他曾经接待过三门峡市的市长,就成了一件大事。作为《中共三门峡历史大事记》这种正史,能有这些记录当然也是应该的,但是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具体情节,在大事记里就无法看到了。正是为了做这些补充,作为王如珍市长这一次天津之行的先期联络者和全程陪同者,我才写了这篇回忆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有幸在这个场合汇报我的学习体会,机会难得。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刘宗武 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 附联系方式: 电话: 13903988075; 微信:dog 13903988075; 电子信箱:liuzongwu 713@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