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文化网讯 家书教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傅雷家书》。这部书从八十年代出版以来,已经多次再版,声誉极好。几乎成为中国家书教子的首书。 其实,这本书是有遗憾和不足的。首先,这部书只有父亲教子,并无儿子的回应。对于父亲的尊尊教导,作为傅家长子的傅聪有怎样的回应呢!据说,出版者曾经征求傅聪的意见,是否把他给父亲的回信也加入到信中,被傅聪坚决拒绝。 当时的特殊情况,也导致此家书必须有扛得住检查的内容。傅聪从波兰出走英国,傅雷又是右派之身,有人把傅聪的出走说成是叛逃,后来经有关部门确认为出走。傅雷的家书也是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可以书写并寄出的。可见,《傅雷家书》无疑有很多隐忍和顾左右而言它。 写一封信是容易的,写很多信就不容易。如果坚持数年写家书,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家书里的大学》就是这样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作者王宝玉、王毅是母子。儿子2004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母亲是作家。或许由于基因的作用,儿子对书写也不觉得吃力。小学、中学就经常在报纸发文章的王宝玉读大学后,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信。作家母亲自然是欢喜的,在给儿子回信的时候,鼓励儿子继续写,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同学关系写下来,既是记录又是对自己人生的鞭策。于是,有了这本王宝玉四年大学生生活的家信,也是对自己大学生生活的实录。 这本书的缺憾是因为出版篇幅的原因,母亲的信做了大量删节,只留下作者认为每封信中的重要内容。也因此缺憾,导致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是儿子叙述个人的成长。 中国的教育如今广受诟病,大学教育的诟病似乎也更多一些。每年的毕业季,我们都能听到高中毕业生狂欢、撕书、扔笔记的报道和图片。这些报道,掩藏着一个不远的将来时的事实,经受了高中时期严格的训练和管教,孩子们终于可以放松可以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事实也正是这样,很多孩子在大学里沉迷于游戏之中,本应努力的青春岁月迅捷而过,回过头来才发现,在时光中青春只用来放纵了! 作者王宝玉也存在这个问题。作为千千万万高考不理想,或者说高考失利的孩子来说,他选择了用学习来弥补遗憾。 他把自己的努力写给母亲,当然,他也彷徨、也痛苦、也绝望、也挫败……同时,这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要面对的大学生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与人交往……还有青春期的困惑,对爱情的看法和做法……这一切,所有的一切一切,王宝玉都在家信中向母亲倾诉…… 这是家信能够持续写并出版的最主要原因。作为母亲,王毅更喜欢与儿子做朋友,朋友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这种母亲兼朋友的双重关系,使这种通信一直持续四年,一直到王宝玉大学毕业…… 《傅雷家书》的出版和畅销与傅雷的身份和名字,更与傅雷优美的文笔、渊博的知识有很大关系。《家书里的大学》能够在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要方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也与王宝玉的文笔有很大关系。 王宝玉从小受到读书的熏陶与培养,读了很多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上大学以后,更是读了大量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家中买书不算花钱的理念下,又远离了父母,他放纵自己喜欢买书的习惯,四年的时间里,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书竟然花了一万多元。他读书很杂,有心理学专业的。更很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还有一些英文原版书,中西合璧的广泛读书,开阔了视野,也使他的书写变得顺畅、优雅…… 著名出版商张明帅看到书稿后,很欣喜地说:宝玉的文笔,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正是这种学贯中西的阅读,使《家书里的大学》的书写充满时代感、节奏感、并有哲理性。这是属于八零后的阅读和书写。他们的父辈是没有这种书写能力的,因为他们没有这种阅读。 有专家对《家书里的大学》的评价是: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读书是一项慢功夫,是一种短时间看不到成效的劳动。但当你读到一定时候、一定高度,就会喷发出一种力量、一种效应。 王宝玉在大学毕业时,收获了一个大学生所能收获的全部荣誉。首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保送北京大学读心理学硕士;优秀干部…… 这所有一切,都在八十四封家书里详细地记录着。 如今,《家书里的大学》在喜马拉雅网站喜配音播放。朗诵是另一种再创作,朗诵可以让一部只能一个人读的书被更多的人听到。这种传播比书籍更广泛更普及。 年轻人,可以在《家书的大学》找到共鸣,找到力量、方法。 中年人,可以在《家书里的大学》回顾岁月、回想青春。 他人是一条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的路。在这条路上有我有你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