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薄维说:“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今生的大福报,因为懂得感恩,才会懂得施与,因为施与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感恩是相互的,拥有感恩之心,运气一定不会差。拥抱感恩之心,便会把戾气化为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一切都在因果循环中业以相序。” 收藏大家薄维半生收藏三千余件历代民间艺术珍品,其中几件尤为惹人瞩目,其中一件为藏传宗教圣物惹呼啦,一件为民国时期活佛闲章。在民国时期,收藏这两个物件的主人是一位传奇伟人,他便是被誉为民国之父的孙文先生。 孙文先生所收藏的藏传宗教圣物惹呼啦以及活佛闲章如何到了薄维手中,说起来便有一段不得不提的往事。 那是父辈一代人的旧事,薄维家族历经四代收藏,民国之前薄宅兴旺发达,为后代收藏奠定了深厚根基。在五六十年代,薄宅家大业大,属于典型的地主家庭。进入文革年代,偌大薄宅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一家祖孙三代人搬离了薄宅,住进了大杂院,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人生岁月,那时的薄维还是一个尚不记事的小孩。 在那个没有名目的大杂院里,不同人群的交集上演着世间人情的冷暖。 大杂院里住着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年过八旬,两位老人腿脚不便,更为糟糕的是老婆婆受到了意外打击疯掉了,他们没有儿女照顾,孤苦无依,生活无比艰难。由于老婆婆神志不清,成天骂骂咧咧,被邻里称为神经老太婆,邻居没有人搭理老夫妇二人,甚至有些讨厌他们,恨不得让他们搬离大杂院,免得搅扰的大家不得安静。 在这个院子里,唯独薄维的父母同那对老夫妇打交道。冬季的时候,薄维的父亲常常帮着老人家生炉子,一年四季帮助老人买煤球买菜买粮食,连续照顾老夫妇二人八年时间。 薄维的父亲称老人为张爷爷,两人聊天的时候,张爷爷时不时提起年轻那会的故事。 民国活佛印章盒 在民国期间张爷爷正是年轻的时候,有一门手艺就是做饭,有幸成为孙文先生的专业厨师,在日常负责孙文先生的饮食。或许张爷爷年轻时厨艺真的很不错,深得孙文先生的赏识。当张爷爷最后与孙文先生分别的时候,孙文先生送给张爷爷一些东西留念,其中便有藏传宗教圣物惹呼啦、民国活佛印章,以及几幅古代名人字画。 这些东西成为张爷爷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张爷爷小心翼翼将这些东西保管起来,从不给外人看,生怕有人惦记,弄丢了,这毕竟是孙文先生曾经用过的东西。 直到那一年,张爷爷整整九十岁高龄,走路已经非常艰难,每天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张爷爷恐怕客死异乡,便准备回自己的老家安排自己的后世。 临别之际,张爷爷把薄维的父亲唤到他们房间,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张爷爷说:“俺们要走了,回老家,从此再也不能看见你们一家了。”说到此,老人满脸泪水。薄维的父亲也跟着掉下眼泪,安慰张爷爷一番。张爷爷接着说:“俺们老两口能够活到今天,多亏你照应,要没你帮衬,怕俺这老骨头也难捱到今天。俺走了,也没啥留给你,就送你几个物件当做纪念吧。”张爷爷把孙文先生赠送的佛教圣物惹呼啦、民国印章及三幅字画全部赠予薄维的父亲。 薄维的父亲赶忙阻拦张爷爷,“老人家别这样,这是您一辈子珍藏的东西,太贵重了,您老还是留着吧。”张爷爷说:“你收下,算是老头我对你的报答。”薄维的父亲说:“张爷爷,这太贵重了,我可不敢收下,帮您是应该的,您老不必见外。”张爷爷说:“你不要,俺们老两口下了黄土也不瞑目,欠你们的人情,这辈子还不清。你收下,算是成全了我。” 薄维的父亲将张爷爷老两口送到了北京火车站,给老人买了两张火车票,又送给张爷爷一百块钱路费,就此与张爷爷老两口洒泪分别,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当年幼时的薄维已经成了中年人,年轻的父亲也成了年迈的老人,生命就这样在生老病死的年轮中继续着。薄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孙文先生的遗物,这些物件是何其的有分量,只有薄维心中最为清楚。 曾有多位企业家见到孙文先生遗物后,想要出价几百万购买,最后都被薄维拒绝了。因为这些物件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他们的意义在于传承,传递一份感恩的情怀。 薄氏珍宝馆镇馆之宝清乾隆珐琅招财珊瑚树 薄维现任薄氏珍宝馆馆长,创智时代商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骨干人才培训(创投方向)艺术顾问,致力民间文物研究三十年,是位资深文物鉴定家、收藏家、民间文物学者。薄维此生通过艺术品的方式来传播历史文化,让人们通过实物来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就在前几日,收藏家薄维拜蒙古国那楚克道尔吉大喇嘛为师,并施大礼跪拜那楚克道尔吉大喇嘛,为师傅跪敬香茶一盏。那楚克道尔吉大喇嘛接过薄维手中的茶杯,饮了敬师茶收下薄维。 蒙古国那楚克道尔吉大喇嘛为薄维摩顶受记,在蒙古国那楚克道尔吉大喇嘛的加持下,薄维今后将对传统宗教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所在。 收藏家薄维能够皈依佛法僧并不足为奇,这一切或许便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 说起薄维皈依,便和开篇所说的家传收藏品有关。薄氏珍宝馆中收藏上百件历朝历代佛像,在长期收藏佛像中,薄维对宗教开始有了浓厚兴趣,并一门深入对于宗教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薄维的人生理想不仅是要建成民间文物博物馆,同样还要建设历代佛像馆,以便于让世人更好的瞻仰佛教文化物质遗产,其意义在于让大家树立起精神信仰,因为有信仰才会懂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