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应邀来到青海省艺术品收藏协会参观。那里陈列着省内外名人书画作品,其中回族书法家马学良的隶书对联“流水当年忆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让我驻足良久,悉心品味。他将汉隶之《曹全》和《张迁》二碑风格巧妙融会,形成一种线条拙朴、结体生动、颇显功力的佳作。
多少年来,马学良给我的印象是善传统的行草书和楷书。而眼前的这件作品,让我看出他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还见到他的行草八条屏,点画自然,承上启下,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气势贯通,比以往的作品更具审美效果。
参观完收藏展品后,马学良现场进行挥毫。那长锋羊毫在他手中提按顿挫,轻重急缓,灵活自如,观者赞口不绝。不一会儿,三件挥洒自如、妙趣横生的行草斗方呈现在众人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半个月后的一天,我和几位书画家接受了马学良的盛邀,来到他府上做客。马学良的家为二层小楼,一楼为客厅和厨房,二楼乃书房和卧室。室内家具和陈设朴素寻常,但墙壁上的几件书画作品格外赏心悦目,一股书香之气扑鼻而来,让人十分惬意。当我见到已故著名书法家莫如志、李寿如和著名画家贾允中的佳作时,仿佛三位老人重现眼前,因为他仨是我十分敬重的艺术家。另外,还见到回族女画家妥秀英的油画和国画作品,彰显出回族女性的才气。
马学良自己的作品也有两件,一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隶书,横粗竖细,点画奇特,结字大小顺势而为,颇有扬州八怪金农漆书之趣;二为行草书李白《夜宿山寺》,点画顾盼有趣,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在大家享用学良夫人认真准备和精心烹制地美味佳肴后,临别时,学良送我一件楷书新作,内容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用笔刚健,体势端庄,将清人张裕钊的书法神韵表现得入木三分。
说到这里读者会以为马学良是一位职业书法家,或者是出身于书香之家。其实不然,他1958年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父辈们无一读书人,兄姊们也无搞艺术者。他从小喜欢书法,纯属学良之天性也。由于家境贫困,他对书法的热情难以实现。因此,他初中毕业后就走出山村,寻求出路。先是到千里之外当兵锻炼,复员回来后便在省城西宁找活干。
有农村成长的经历,加之部队生活的磨炼,培养出马学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性格。无论拉沙子,挖土方,还是做小工,干泥瓦工,样样都干得很出色,受到好评和欢迎。1981年他有幸到青海省建工建材学校,学了三年工民建专业知识,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刻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他被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为高级工程师,2005年又荣获省、市专家库专家桂冠。
近些年来,他的具体工作是负责建筑工程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一回到家就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尽管如此,他对自己钟爱的书法从未放弃过,体力还行时,则操翰弄墨,或临摹碑帖,或创作书法,实在困乏时,便躺在沙发上翻阅历代法贴,反复揣摩其中奥妙。
他常说“每当挥毫泼墨,或者阅读法帖,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作为书道中人,对于此话我深信无疑。
正是依靠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马学良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因为他的这种执著,使他成为回族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为了表达对马学良先生的钦佩之情,我特意撰句并挥毫送一拙作:“学而不厌心良善,以柔克刚君贤明。挥毫泼墨抒胸臆,骏马奔驰前程美。”由衷地祝福他平安吉祥,在书法艺术的征途上越走越远。
(文/樊华 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