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旅游时被强迫购物已不是“新”闻,副省长遭强迫购物才是新闻。据《人民日报》报道,鸡年春节前,云南省副省长陈舜以普通游客身份参团旅游,结果遭到“‘一对一’服务”,即人盯人,游客购物没达到指定金额,甭想走出店门,这令他深受刺激:“团里有老有小的,这种事商家也干得出!”
“这种事商家也干得出!”,陈舜副省长的痛斥,或是基于“一对一”盯梢式强迫购物的悖于情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事某些商家非但干得出,还经常干,有的甚至肆无忌惮。涉事副省长遭遇到的,或许只是“常规情况”:虽说在日常情境中,副省长的身份跟被强迫购物的憋屈境遇之间很难恰合,可当他微服暗访时,他就是个普通游客,没了被看人下菜碟的“超常人礼遇”,在乱象丛生的环境里被坑,实属正常。
在强迫、诱骗购物已饱受诟病,旅游法对其明令禁止的背景下,依旧遇到这类猖獗景象,涉事副省长的忿然可想而知。在网上,这也引发不小的涟漪效应:很多网友都借此由头,吐槽在云南旅游时的糟心事,有人还打趣去云南旅游是“顶风出行”。这些吐槽跟涉事副省长的遭际,也合成了当地旅游业乱象的截面。
要看到,云南某些景区在负面新闻中出镜率颇高,如强逼消费、艳遇变酒托、女游客被殴打毁容等。这里面有些乱象极具典型性。就强迫购物来说,2014年曝出的事发地导游大骂“不买东西比卖淫更可耻”,其气焰之盛就可见一斑。
云南旅游业病象之多、沉疴之深,已不容不正视。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的数据就显示,云南旅游投诉率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三年高居全国榜首,2016年该平台收到的797条旅游投诉中,云南占到316条。云南省省长阮成发近日在云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直言不讳:“有些购物店之所以那么嚣张,为什么就关不掉呢?背后有人吧!”,也是有的放矢。而日前,国家旅游局也宣布,从即日起至5月底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春季行动,对云南丽江等7个重点地区的重点问题重点督查。
对当地治理者而言,要纾解“副省长被强迫购物”击中的旅游痛点,根治那些久病难医的乱象,就得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进行系统整治。绝不能容强迫购物等污点,抹黑彩云之南的旅游形象。一只38元大虾、一个天价鱼,都可能毁了一地旅游品牌,让多年旅游宣传与形象营造毁于一旦,因而对这些乱象不可不慎。
宇下才能更好地“知屋漏”,躬耕方能更深切地感知“稼穑之艰”。要整饬乱象,也需要更多的有责官员能像涉事副省长这般,多些亲身体验和平民视角,感受他们的感受。“痛定会思痛”,那些因与民同遭的切身痛感衍生的求变动力,往往也能更有效地转化成善治努力。而就算“私访”不便,亦可疏通民意反馈的接收渠道,从民众风评中查找当地旅游生态中的问题与可改进空间,将民众呼声作为治理层面的切实倒逼。
都说“爱之深责之切”,无论是副省长对强迫购物现象“自曝家丑”式曝光,还是民众吐槽,内蕴其中的,其实都是对云南旅游形象的珍视,而非刁难式针对。点出其问题,也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之于相关治理者,不必将其视作“苍蝇叮鸡蛋缝”。良效治理,就是对云南旅游品牌最好的呵护。
知耻而后勇,亡羊当补牢。希望“副省长被强迫购物”的经历,能成为当地旅游业革弊鼎新的契机,以狠抓痛点、消除污点倒逼其旅游形象的拐点到来,让蒙在云南“旅游大省”金名片上的滓垢被尽早拭去,让其旅游环境变得“玉宇澄清”。(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