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网讯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打扮光鲜,可是在公共食堂吃完饭却不收餐盘,瞬间达到自黑效果;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也是不收餐盘走人,弄得满桌狼藉……
现在很多学校食堂和员工餐厅,因为人流量大,都是用餐者在用餐完毕后自己收盘子的。毕竟餐具进化到现在的只需要一个餐盘就可以全部搞定,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还矫情什么呀!
又不是让你搬大鼎!
要是让你像古人那样用鼎装食物,你就是不收餐具,也没人说你素质低。
当年黄帝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了三座鼎,分别命名为“天”、“地”、“人”,据说还镇住了方圆百里的神怪!另外,这宝鼎帮助黄帝考定星历,创立五行,正闰余,制节气,使人民顺应农时,播种百谷。
这是不是有点神了……更神的是,传说黄帝铸鼎成功后就升天了,有巨龙垂下胡须来
接他。地上的群臣貌似不忍黄帝升天,就抓着龙须不松手(其实他们也是想升天吧),把人家神龙的须子都扯断好几根!生生把这些胡须变成龙须草……
禹贡九州九鼎形制方位图
后来禹又造了九鼎象征九州,集中到夏都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为了九州之主,从此一统天下。大禹把九鼎作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很多响当当的成语都和它有关:鼎鼎大名、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很早以前的古人还把文字刻在青铜鼎上记大事,这些铭文又称金文。鼎的地位如此显赫,实际上它的出身也不太平凡。
看甲骨文的“鼎”字,就能知道鼎的样子:“鼎”字上面的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鼎”的本义就是古代烹煮、盛食物用的器物,也可以用来调和五味。一般来说,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有的有盖儿,有的没有盖儿。
在古代,鼎也不是谁都能用上的,它是贵族专属。钟鸣鼎食,是用来形容权贵吃饭时候的豪奢排场的,即奏乐击钟,用鼎来盛装各种珍贵食品,列鼎而食。
古代贵族用鼎吃饭
什么是“列鼎” 呢?列是陈列,列鼎就是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列鼎的数目通常是单数,不同的身份等级用不同的鼎数。能列多少鼎,也要看你的品级有多大:要是天子呢?就是九鼎;诸侯,就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天子之士,算是低级官吏),三鼎。
所以,西汉的主父偃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九鼎七鼎那是讲出身的,主父偃出身贫民肯定是够不上的,他能努力到的最高级别就是五鼎。能用上五个鼎,那是卿大夫的级别。主父偃这话的意思是:大丈夫活着时不能作为重臣用五鼎吃肉,死了就被五鼎烹了算了!
这追求五鼎的价值观也和主父偃(yǎn)的经历有关系。主父偃一直到中年都不得志。而且他人缘特别差,走到哪儿都招人烦,都找到卫青连线汉武帝了,也没好使。最后他只能铤而走险——直接给汉武帝写奏章求关注。
这次奏报终于成功了。此后他又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还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很讨汉武帝的欢心,曾在一年中升迁四次。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他确实能得偿所愿:生能五鼎食,死只要他愿意,也能五鼎烹。
不过,他后来太能敛财了,胆子越来越大,接受封国贿赂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被汉武帝灭了全族。话说回来,被五鼎烹,其实揭露了鼎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刑具。
有个词叫鼎镬(huò),鼎能烹饪就不用说了,镬也是一种食器,是烹煮食物用的大锅,和鼎的区别就是鼎有足,镬没有足。鼎镬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古代的酷刑,由煮肉变成煮人,而且还分为“水烹”和“油烹”,残忍程度让人不能直视,所以主父偃用“五鼎烹”来发狠话。
虽然主父偃没被烹成,古代被鼎镬烹的名士却有不少,高阳酒徒郦食其(yì jī)就是其中一个。郦食其是刘邦的谋臣,很得刘邦看重。在楚汉战争后期,他以口舌之功游说齐国归顺。韩信本来应该和郦食其一队,他听说郦食其凭借鼓唇摇舌的本事就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里很不平衡,就在背后拆了郦食其的台,带兵夜袭齐国。齐王懵(měng)了,怒斥郦食其:“什么情况?我不是已经投降归顺了吗?怎么还打我啊?郦食其你真没信用,你是在和韩信合伙耍我玩儿吗?要想活命就去阻止汉军进攻,不然我烹了你!”
郦食其——刘邦谋臣
郦食其回答得很干脆:“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也不推托责任(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我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狂生郦食其就这么被齐王投到鼎镬里烹杀了。
鼎,堪称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身份实在复杂:首先它是食器,用来烹煮和盛放肉类;两千多年里,鼎还一直是最常见和最被重视的礼器,祭祀少不了它,宗庙铭功记绩也少不了它(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戊所铸);同时,它也是烹人的刑具;最后, 它还是律法的载体(春秋时期,晋国赵鞅等人就把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 以公开法律),是国家和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食器到国之重器,鼎也是蛮拼的。即便是现在,在寺庙大殿前,你也能经常看到鼎的身影,此时的它,既是装饰物,也是焚香的容器,还是庄严的象征。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鼎在饮食中的角色,它其实就是中国古代食礼和价值观的窗口。
肉在先秦不是谁都能吃上的,只有贵族能做到。那个时候肉食是公卿的代名词。所以《曹刿论战》中,在曹刿(guì)请求拜见鲁庄公时,才会对劝他别去的老乡说“肉食者鄙”。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还得我上。
可见,虽然贵族和平民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但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素质。
现在对餐具的使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有严格的等级标准,但也是有些讲究的。就拿碗来说:我们中餐的碗可以用来盛饭、盛汤,进餐时,可以手捧饭碗就餐。拿碗时,用左手的四个手指支撑碗的底部,拇指放在碗端。吃饭时,饭碗的高度大致和下巴保持一致。
如果汤是单独由带盖的汤盅盛放的,表示汤已经喝完的方法是将汤勺取出放在垫盘上,把盅盖反转平放在汤盅上。
再比如食碟:食碟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中取来的菜肴。使用食碟时, 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在食碟里,那样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好像是饿鬼投胎,十分不雅。不吃的食物残渣、骨头、鱼刺不要吐在饭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的前端,取放时不要直接从嘴吐到食碟上,而要使用筷子夹放到碟子前端。如食碟放满了,可示意让服务员换食碟。
食礼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是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也是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就像鼎的身兼多职一样,是有变化过程的:人们先是获得食物、再因获得食物感谢神灵的赐予、而后将敬神祭神变成惯例。因此,很多食器都有礼器功能。原始社会的先民,就算没有像鼎一样的礼器,也会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礼记》)。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完备的体系,奠定了古代礼制的基石。
关于“字知”系列:
《一字知礼》是由北京文化硅谷策划推出的“字知”系列丛书之一。“字知”系列以中华文明汉字库为基础,对“仁义礼智信”进行多媒体、多元化的解读,是国内首个分别以“五常”为核心,以汉字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并辐射全年龄层的大型汉字文化类系列产品。《一字知礼》旨在“学汉字,知礼节”,突破传统礼仪给青少年带来的主观说教感,通过汉字和“礼”,生动有趣地重现社会生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赋予“礼”创新、欢乐、互动的体验,使青少年从多元角度理解礼、应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