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文化 • 正文

长篇小说《闻物知命》是怎样的一部图书

发布时间:  来源:珠穆朗玛网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闻物知命》是王晨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古玩行业为切口,通过薄氏家族四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百年变迁。以下从作品内容、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三方面解析其特色:

  全书以民国时期为起点,延续至当代,横跨百年。通过薄氏家族四代古玩收藏人的经历,串联起抗战时期文物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古玩市场从沉寂到狂热、再到理性回归的完整脉络。例如,第三代传人薄虎城在文革期间冒险收藏鎏金佛像,折射特殊年代的文化劫难;第四代薄维则亲历天津沈阳道、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的兴起。

  作品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如银元退市、法币改革、天津水灾等),融入虚构的家族传奇。书中不仅描写了薄鳯鸣与袁克文等历史人物的交集,还通过“古玩圈秘闻”展现行业内部规则,如真假鉴定、捡漏暴富等现实议题。

  作者王晨百通过六年实地调研,深入古玩从业者群体,使小说兼具行业纪实性和文学艺术性。书中对古玩市场的细节描写(如海南黄花梨、和田玉的收藏热潮)真实可信,同时以家族成员的情感纠葛(如薄维的叛逆与成长、何淑琴的艰辛持家)增强故事感染力。

  作品通过小人物命运映射大时代:薄鳯鸣在法租界庇护地下党的义举,体现乱世中的家国情怀;薄鑫农捐献抗日资金的抉择,则凸显商人在民族危难中的担当。这种“以物观史”的视角,使文物成为见证社会变革的沉默载体。

  小说揭示了收藏行业的本质矛盾——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商业逐利性的冲突。书中既有因“捡漏”一夜暴富的传奇,也有因“打眼”倾家荡产的警示,最终指向“收藏的归宿应是文化传承而非财富游戏”的深刻主题。

  薄氏家族四代人的选择(如薄鳯鸣拒兑法币的预见性、薄维从叛逆到继承家业的转变),既呈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也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46。这种对“变与不变”的思考,使其超越行业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社会转型的寓言。

  该社作品常以“大历史+小人物”的叙事见长,注重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除《闻物知命》外,其选题多聚焦传统文化、行业史诗等领域,例如通过非遗传承、老字号兴衰等题材,构建兼具史料价值与阅读趣味的内容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京ICP备160362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