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国喜
编者按: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典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众多汉字起源的说法中,“仓颉造字”之说的“足迹”遍布中国,在海外也流传甚广,后人出于对文字发明者的崇敬,谷雨前后举行盛大拜祭活动。为敬畏先人、尊重伟大的汉字,记者“穿越时空”,俯身“对话”仓颉,追寻造字之源。
据史料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被尊称为“字祖”。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谷雨这一天为世界中文日,这与“仓颉造字”之说密切相关。谷雨节气被定为世界中文日可以说是向仓颉及其创造的中文文字致敬,也是为了纪念仓颉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中文的全球化发展,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欣赏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仓颉造字是古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端,上天感动于‘仓颉造字’,因而以漫天的谷子雨来奖励仓颉。”河南省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王蕴智说,这个传说也是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由来,民间就有了“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的风俗。
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先后公开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远古时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以及少量刻在甲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远古时代的符号遍布中国大地,共同成为探寻汉字起源的载体,为追寻远古的仓颉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线索。
从今天大家都熟悉的“人、首、口、大、小”等字来看,这些字还活着,由这些基本字形所构成的上万个字也极富生命力。汉字从起源至今,经历数千年的演进,形成了一条贯彻始终、一脉相承的主线。
“从考古发掘的古文字资料来看,商周时代文字的演进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商周文字符号系统基本是统一的、连续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差异。拥有一定文字符号系统的民族,其语言自然是健全成熟的,这当然应该归结为有一个自成体系的语言、词汇和语法系统,尤其是有一个内部比较统一的语音系统。”王蕴智说。
我们承认地域和方音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有规律的演进仍占据主导趋势,这与古今中外语言发展的大趋势是相一致的。就文字使用情况来说,许多商代出现的文字结体和书写特征,仍被周人保持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从系列考古资料中可以了解古汉字书写上的发展、演变历程,而且此后一直都有规律可循。
“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起点,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发展的国家,也是中华文明基因保持传承的一个文明大国。因此,在寻找中华文化根脉、文化基因的时候,需要一个扎实的、实在的根,这个根就是汉字。要找到汉字的开端,就离不开汉字的创造者,文字不是虚的,是实实在在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瑰宝,所以说我们需要追寻仓颉。”王蕴智告诉记者,“不管仓颉在中国文献中怎么被记载,我们必须把汉字的根儿找出来,把汉字的根儿落到实处,说明汉字是怎么从‘幼年’成长起来的,汉字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都来自于何方。汉字往哪方面发展,必须得有一个追根的工作,所以我们要了解仓颉。”
纪念仓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追根工作,主要是追寻远古的文明踪迹,一方面要总结汉字的形成过程、汉字的由来;另一方面要总结汉字造字的优秀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