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艺术 • 正文

走进薄氏珍宝馆探秘民间藏品收藏家薄维讲青铜器篇西周青铜盘

发布时间:  来源:珠穆朗玛网

  走进薄氏珍宝馆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眼前历朝历代的文化遗产尽现眼前,只觉得历史距离当下不曾遥远,依然是那么真实,触手可摸。历史留下的文明印记是那么清晰可见,它们是文化的瑰丽色彩,比当下时尚的物质更具有惊艳的魅力,或许看上一眼,便会被历史的光芒所慑服。

  这趟来薄氏珍宝馆已经是第二次了,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亲切感,望着馆中琳琅满目的古玩藏品,心中不由得生起敬畏,惊叹古人们卓越超群的智慧。

  薄氏珍宝馆藏品众多,大小约有两千余件,最为古老的藏品便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新的收藏有民国大家字画。薄维对于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如家数珍,他对这些藏品的态度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的极深。这两年馆中的藏品出手很少了,大抵进的多,出的少。因为薄维在筹备人生一件大事,希望尽快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合作,创办薄氏博物馆。有创办民俗民物博物馆的想法是很多收藏家的最高理想,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并非易事,薄维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为创办博物馆的事情努力做最后的冲刺。

  在薄氏珍宝馆最令薄维钟情的藏品是他们家的祖传之宝,薄维出生收藏世家,从曾祖父那辈开始,为家族收藏打下了基础,到薄维这代,已经历经四代人传承。

  薄维在众多藏品中,小心翼翼从一只精致的箱子中抱出一件青铜器,恭恭敬敬地放到民国期间国宝级红豆杉制成的罗汉床上。薄维望了一会这件藏品,便饶有兴趣的讲起藏品的起源与收藏故事。

  这是一尊出产于西周中期的青铜盘,此盘经过测量便得出了详细的数据,高度约有高12厘米,直径35厘米。青铜器的材质为青铜所制。

  此件青铜盘是商周贵族洗漱盛水的器皿,铜绿色,盘器型为敞口浅腹,口沿下左、右各有一拱形耳,上腹一周为环形纹,下腹一周为龙纹,纹饰及龙纹,细腻丰满。盘中底部铸竖款三行十一字,字体为金文,铭为:“仇中作盘其彝子子孙孙用宝”。字体苍劲有力、圆润。铭文翻译的意思为“仇家族第二个儿子做的这个盘,祝福子子孙孙当传家宝用之”。此盘锈色入骨,由内向外反出金黄铜色。其工艺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为研究西周时期家族历史、经济风貌提供了实物依据。

薄维2018年拓片留下的墨汁痕迹

  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中华文字,此时的文字叫金文体,文字传播途径主要刻在青铜器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铭文的为历史考古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有利根据,有铭文的青铜器真可谓一字千金。按照当下拍品行情计算,一字便要10万。

  薄维记得父亲介绍,在曾祖父那辈便收藏了这件青铜盘,至于更久远一些的藏品流传故事,薄维对此并不知晓。

  但看到此物件保存如此完整,已经实属不易。要知道经历过很多年代,时代更迭,江山易主,改朝换代,这件青铜器也随着时代的更替流落到不同的人手中。有多少位曾经属于它的主人,细细将它品鉴。又有多少人不舍的离它而去。而它在岁月更替战火连绵中能够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必然融入了每个时代的主人们对它精心的呵护。爱之深,情至深,希望这样的稀世之宝能够一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然而终究没有一件东西属于自己的家族,属于自己的子孙,一切注定好终究属于别人的。自己即便拥有,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拥有罢了。

  即便这件藏品流转到薄氏家族,差些毁于一旦。在薄维爷爷和父亲那代人,人们经历了一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整改活动。薄维家被列入资本家的行列,成分已经不如农民那么好了。薄维的爷爷便将家里的一批古玩宝贝用油布包裹好,在院里挖了深坑埋了一些。

  后来家里来了许多陌生面孔,不容分说,将薄维家中的藏品老物件整整拉走了9大车。

  十年洗心革面的活动过去了,薄维的爷爷将宝藏品从院子里重新挖出来,这些保留下来的藏品在地下安稳的躺了整整六年时间后重见天日。还好家里存有一小部分传家宝没有流失,上对得起祖宗,下也对得起子孙后代。

  薄维年轻时,曾有人用宾利换他这件家传青铜器,薄维不为所动。有人愿意出价千万,薄维仍将别人拒之门外。

  如何初步鉴定出青铜器真假,收藏家薄维给出了个人的经验之见。一是看外观,锈迹。真正的锈迹,是从内部一层层长出的铜锈,层次分明,呈现铜绿锈,反铜色,反金色,由内往外反光。而假的青铜器通常在粪坑里埋藏五六年,或者用化学制剂,或者移铜锈,外表铜锈均匀,没有反铜反金的光泽;二是看纹饰。三是看器型。真正的青铜器久经历史风霜,外观器型上呈现不规则形状,这和低下压力、锈色、湿度、土壤环境、堆积物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关系。四是听声音。新铜器声音清脆,“火气旺盛”。真正的青铜器声音发闷、发沉,没有火气。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京ICP备160362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