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8月9日电(通讯员 张华蕊)平凡中亦有不平凡,困境中亦有伟大的力量。7月16日,山东女子学院“向日葵”志愿服务队的调研组志愿者们,通过对一位瘫痪但不想拖累子女的奶奶,还有具有权利意识和前瞻意识的务工人员老何的访谈,感受到了世间真情的美好,也看到了社会发展向前的力量! 永远不怕孩子添麻烦,但永远怕给孩子添麻烦。 我在访问过程当中,遇见了一位因为一次突发的脑溢血而引发半身瘫痪,自己现在无法自理,需要老伴和子女照顾饮食起居的奶奶。奶奶的子女非常孝顺,一直轮流看护,老伴儿更是一直陪伴左右,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还可以维持老人看病和日常吃药开销,但奶奶自己十分接受不了从前勤劳能干的自己如今只能轮椅上等待别人照顾以维持生活的现实,内心也因为生病要麻烦全家人照顾而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担心自己会拖累大家。当奶奶向志愿者们诉说自己的这些故事时,忍不住连连落泪。 奶奶的经历和心理引发了志愿者们的恻隐之心,在一旁的志愿者一边向奶奶递纸巾,一边劝导奶奶要想得开,让奶奶要心情愉快,配合治疗,争取病情有所好转。“您子女那么孝敬,就更不要有么顾虑。您生病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尝试着积极面对,在这基础上争取有所改善。再说你老伴一直都在你身边呢,你们俩不管怎样,互相陪伴着都有个照应啊”,志愿者劝导道。听到志愿者劝导后的奶奶,渐渐收起了泪水,但奶奶自己心中的沟壑更多地还是需要自己逐渐填平,我们也祝愿奶奶能够解开心结,放宽心,病情能有所好转,安享晚年! 其实我们通过新闻媒体也会看到,每年都会有老人因患重大疾病不想拖累家人而走上绝路。中国式的父母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当父母年富力强时,他们对子女百般呵护,当父母年老体弱,再也不能为子女倾力付出时,不给子女添麻烦,是父母能够给予子女最后的爱。 主持人张泉灵曾采访过一个老奶奶,她说她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老人味”。当她问老奶奶多久洗一次澡,老奶奶的回答让她哽咽了。老人说:“我平时尽量不洗澡,我这个岁数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我摔倒了,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 这样的故事不禁让我们心头一颤:年迈的父母啊,为了不给子女造成负担,宁愿自己忍受身体的不适,也要将“会给孩子带来负担”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当父母年老,不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选择宁愿病着,受着委屈,甚至死去,也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孩子。但为人子女最怕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年轻时为儿女付出了全部,现在他们老了,病了,我们也应该多关心他们,给予父母我们所能给到的最大程度的关怀,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人生不留遗憾! 向上攀援,向下关怀,未来明朗 我在采访过程当中也发现有几个家庭里会有到城市里务工的人员,但他们自己也表示因为缺少文化知识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还常常被一些人看不起。 老何也是一位务工人员,老何家里种了一些桃树,自己平时也会做一些建筑的零工,他在工地上也算是少有的“有头脑”的工人,受到工友们的一致敬重,他非常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这个社会里能致富的都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没文化的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所以,他倾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坚持多在外辛苦打工供自己儿子完成学业,使他彻底的脱离卖苦力的人的行列。 我不禁为老何前瞻的意识感到敬佩,老何也向志愿者们表示有很多远离农村家乡去城市务工的人们常遭被城里人看不起。我想,有时工地围墙两侧就是两个世界,工地围墙之外的简单一撇,或是上下班路上的擦肩而过,就是两者互动的主要形式,把这两个世界隔开距离的并不是实质上的一些身份地位上的差异,而是城市里人们对务工人员的歧视。 《简•爱》中曾有一段话:“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最终要经过死亡走向坟墓一样。……谓春兰秋菊,各有其秀。……就生命个体而言,农夫与总统永远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那些世俗的眼光。”我想,一些人的底层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世俗的眼光中逐渐合法化的。 但尽管如此,也尽管达到广泛的平等的道路漫长,但令我们欣慰的是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一群体投以关爱和友善的目光,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给予他们各种福利,在致力于改善他们的不利地位。同时,令我们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像老何一样的农村务工人员自身拥有的权利意识,能够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从隐忍走向自我权利的声张。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改变自己不利地位的方式方法,意识到了知识对阶层改变的重要意义。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对较为底层的人民歧视渐渐淡化、较弱势的群体拥有越来越健全的社会保障的美好明天! 无论是不想拖累子女的奶奶,还是有权利意识和前瞻意识的老何,在他们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在平凡中不平凡,在困境中伟大的力量,而这些既是世间真情的美好,也是社会发展向前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