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上至先秦诸子百家,下至后世玄学心学等。这些如群星般璀璨的思想,于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经过不断传承,最终汇聚成一片无比深邃的文化海洋。在众多思想“河流”中,有三股特别粗壮的“主干”,分别是代表了“致中和”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及代表了“缘起性空”的佛教思想。说这三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库。 中华文化既然为中国人准备了独特的文化观念,那么也理应为每一位中国人配备一个调整自我的专属工具。我认为,中医就是中华民族专属的那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工具箱。中医“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儒家“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佛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医是最适配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实操工具。 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呢?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也应当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变化。一天当中,野兽花鸟白天活动,晚上蛰伏;人也自然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之中,人也应该顺应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然而,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自然界的环境气候既有正常气候,也有非时之气。什么是正常气候?什么又是非时之气呢?《金匮要略》说:“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什么意思呢?冬至之后六十天,理应开始升温,这是正常气候。非时之气至少有以下四种:不到六十天就开始升温,这是(时间)未至而(升温)至。已经六十天,天还没有开始升温,这是(时间)至而(升温)未至。已经六十天,天气仍然十分寒冷没有缓解的迹象,这是(时间)至而(大寒)不去。已经六十天,天气却仿佛提前到了盛夏般炎热,这是(时间)至而(升温)太过。 正如同气候有正常和不正常的,人这一生也有旦夕祸福,不能保证一帆风顺。有些事情,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有些事情,则直接刺痛我们的内心。比如“范进中举”时,范进的内心就被自己高中举人的消息所扰乱了;又比如“黛玉葬花”时,林黛玉的内心也是完全被悲伤的情绪所左右的。这代表着,人们内心中的正常“四季”的气候被外来的“非时之气”扰乱了,无法恢复到正常应有的升降平衡。 人的健康绝不只是肉体物质上的完好,心理的健康对于人的生活、成长至关重要。更何况,心理不健康也会反过来影响物质上的身体,导致“身心疾病”的出现。比如我遇到过临床上许多人在进行每年定期体检后,突然发现一个指标轻度异常(很可能达不到临床疾病标准),就“孜孜不倦”地寻求医生的帮助,甚至达到了焦虑、抑郁的地步。这样的患者,他内心“四季”中的春气就被扰乱了。有的患者是因春气被“体检报告”压制而气滞、气郁,疏泄不及,患者表现为易怒、焦虑等;而还有一部分患者则是春气在不断地求医问药中被消耗,导致木气亏虚,升发不足,《类经》曰“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木气虚的患者表现为对医疗决策犹豫不决、疑病甚至惧病,这类患者也存在反复就医、过度关注自己症状的行为,即逛医行为。 那么该怎么办呢?很多人会选择向古人的智慧去寻求答案。《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其中一个比较极端的故事。庄子认为,自己的妻子本来就是由宇宙能量组成,即使死后也只是回归于宇宙能量,因此生死并不可怕。忘却对生死的恐惧,区区小病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儒家则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人这一生的价值本身是由我们在“仁”上的奉献所决定的,即使疾病、生死也不能让我们逃避应有的责任。而佛家更是认为,死亡只是我们无尽轮回其中的一个站点,人应该超越死亡去看待问题,其思想更是又上了一层。这些类似的思想,对许多内心中“四季”紊乱的患者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帮助,但也始终不能让患者完全满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直接套用古人的智慧,还是有其局限性;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智慧,再身体力行去将它完成。 禅宗自古就有关于“顿悟”和“渐修”之间的孰优孰劣的公案。也许对于根性出众的人来说,顿悟是明心见性的“便捷通道”,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也许渐修才是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最好方法。《庄子·天道》中,修轮胎的老者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齐桓公,圣人已死,他们真正宝贵的思想都是“口不能言”的东西,没法传下来。能传下来的所谓的“著作”,其实都是糟粕了。如果仅仅只是读这些著作,反而会陷入佛教所说的“相”中。唯一达到圣人高度的方法是亲身体会,要做到“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的地步才可以。 中医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块“亲身体会”的拼图吗?可以。中药能不能恢复人们内心中的“四季”气候?能,比如对于木气郁的患者,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对于木气虚的患者,可以使用大补肝汤等。但是心病终需心药医。这类患者需要的是自己独处、思考的时间。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潜藏在大家都忽略的一个细节中,那就是“煎药”。一定要尽可能让患者自己煎药,使其沉浸在药物的浸泡、煮制、过滤、先煎、后下等环节之中,让煎药的时间带走那些扰乱患者内心的“非时之气”。此外,喝下自己亲手熬制的中药,也能使患者浮越在上的众多情绪得以沉淀入里。总之,让患者亲自煎药,是一个调养心神的小技巧。 -End-青竹老师已正常出诊,预约请添加助理微信:xinglinshouzhuo(长按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