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一个很复杂的病。在现代医学中,头晕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很久的话题。有太多的原因可以引起头晕了,以至于到现在也没有一种非常简便的诊断或者评价方法。中医也抗争了头晕几千年,从汉代开始就有关于头晕的症状和治疗方式的记载。头晕这个症状,对于西医和中医来说,治疗的态度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对于西医来说,怎么都检查不出病因,怀疑可能是神经症的时候,中医往往一两帖药就解决了;而对中医来说,怎么都治不好,怀疑可能有结构性病变的时候,比如耳石症,西医可能会有一套可行的办法。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头目晕眩,往往都不伴有结构性的病变,可能仅仅只是功能上的改变,这时候中医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医案一则 叶女士(39岁)于2019年3月初第一次来到我的门诊就诊。 青竹:请问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叶女士:就是头晕的问题。 青竹:头晕有多久了? 叶女士:这样一算有三年了吧。 青竹:最近有加重吗? 叶女士:最近一个月就非常频繁。 青竹:什么时候会加重,比如劳累,发脾气的时候? 叶女士:劳累和换季的时候吧,就会加重。 青竹:怎么之前没有想过治疗? 叶女士:去医院看了,做了各种检查,比如CT,耳鼻喉科也检查了都没有问题。这次忍不了了,就来看中医了。 青竹:是不是平时容易疲劳? 叶女士:是的,而且想睡觉。 青竹:妇科有炎症吗? 叶女士:白带平时比较多。 我给叶女士号脉,脉沉滑,左关脉大。看了看叶女士舌象,舌淡胖,有齿痕。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为脾虚湿滞,清阳不升。法以健脾祛湿。方拟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加减。 方剂:法半夏、茯苓、陈皮、炒白术、天麻、党参、生黄芪、干姜、炒苍术、泽泻、焦神曲、山药、车前子、知母、黄柏。 7剂,水煎服。 一周后,叶女士复诊 口述头晕无,疲劳减轻,已不嗜睡,白带仍略多。观面色红。观舌:齿痕舌。按脉:脉沉。 辨证不变。上方去知母,加生薏米、怀牛膝、川芎。 7剂,水煎服。 中医解读 头晕这个症状相信大家都体验过。比如作过山车或者海盗船之后下来以后,一些平时方位感就不明确的游客就可能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症状。还有一些加班的白领,在劳累或者熬夜以后,也会产生头晕目眩。高血压的患者脾气一急会头晕目眩,低血压的患者长时间蹲下然后突然站起也会头晕目眩。后天导致的耳石症、梅尼埃可能会导致头晕,先天的中枢神经缺陷同样会导致头晕。现代医学上讲,头晕的原因太多了。如果你去耳鼻喉科看头晕,医生肯定让你做一大堆检查,因为有些病因难以单靠问诊或者体格检查排除,他们也冒不起这个险。然而戏剧性的是,就和叶女士一样,绝大多数的眩晕患者,就是查不出什么病因,往往会被现代医学归类为癔症,或者神经症。意思就是说,我知道这可能是中枢神经有了问题,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没有好的办法,或者至少吃药很难改善。就这样,很多像叶女士这样的病人就前来寻求中医的帮助。 中医对这个头晕的认识,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了。能给出治疗方案,那可能要带汉代。最早记载眩晕的书籍,还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和肝关系最密切。没错啊,我们现在很多高血压、中风的患者就属于这一类。脾气一急,肝火、肝风一上来,人就晕了。当然《内经》也没有只讲了肝这一种病因。《灵枢》中的很多篇章,都觉得头晕,病位肯定在头,肯定是“上虚”了,也就是因虚致眩。也没错,比如叶女士就是因为疲劳就会头晕目眩。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觉得,除了风和虚,痰饮也能导致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主要就是用半夏、茯苓、泽泻、生姜这些药健脾利水散湿。后来又有医家发现,瘀血也能导致眩晕。至此,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基本上已经完备了。其他医家主要是从各个角度去完善这几种病因导致眩晕的过程和治法。 可以说,绝大部分人的头晕症状,基本上和虚或痰饮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瘀血导致的头晕大多来源于外伤,或者颈椎病之类的;因风致眩则脾气急、年纪大、血压高的人多见。而虚和痰饮是最常见的病因。关键就在于虚在哪儿,或者怎么治痰。有的人是上焦虚,有的人是中焦虚,有的人是下焦虚。上焦虚者,比如坐了过山车和海盗船,基本上是一过性的,容易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恢复。中焦虚者,就是脾胃虚弱,多半和痰饮有联系,一般都是由于过度疲劳,或者饮食习惯差导致。下焦虚者,多是老年人,肝肾阴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肝肾阴虚导致髓海空虚,因此头晕。而痰饮的治疗也有讲究,有些单纯的脾虚痰湿,可以健脾祛湿,较为简单。而有些痰饮则会和肝风肝火搏结,称为痰火、风痰,胶结难除。 病案分析 叶女士的病因比较简单。属于中焦虚弱,脾虚生痰饮,痰饮一方面上扰清窍,一方面阻碍清气上升,头部无法获得营养物质的濡养,因此功能降低,导致痰饮。如何知道为脾虚湿滞?叶女士容易疲劳想睡,则为气虚;白带多,也为湿气的表现。从舌脉也可以看出脾虚湿滞。因此治疗的方向也比较明确,健脾祛湿即可。我们使用《脾胃论》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益气,利水散湿。叶女士的症状一周就解决了,速度非常快。 这就是中医治疗痰饮的思路,各位读者,你们学会了吗? (中医专家王大伟 原载: 杏林守拙堂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