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是什么垃圾?”成为魔都人必须接受的灵魂拷问,“拎得清”成了网络流行词是指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在上海人民对分类的较真摸索以及网络段子层出不穷中,在2020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要求下,垃圾分类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垃圾分类你争我抢 垃圾分类热潮持续翻涌,政策支持与强制并行,资本市场也随之闻风而动。不断有分析家们鼓吹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口,相关的垃圾分类产业也迎来一波一波的爆发。 一方面,不涉及垃圾分类业务或是仅占公司营收很小的一部分的概念股公司借势大涨,如龙马环卫,垃圾分类项目9个,单独计费的垃圾分类项目数量4个,季度合同额仅41.89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0.05%。 另一方面,互联网快速切入垃圾分类产业。不乏有主推分类新品的大V领头,也有不少借助分类东风蹭个流量。微信、支付宝争相推出各自的垃圾分类产品,试图占领这一全新的本地生活入口,主要提供用户科普、分类识别以及可回收物的上门回收服务。7月4日,淘宝宣布“扫一扫”功能中新增AI智能识别垃圾功能,希望通过海量的用户使用来帮助训练AI深度学习。饿了么及一些快递公司、二手电商及外卖平台已经纷纷上线垃圾分类回收业务入口,提供代扔服务。 随风涌动的还有大量涌入“垃圾”浪潮的新公司。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19年有超过1000家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7月第一周,53家相关企业注册成立,仅7月1日当天,就有6家相关企业注册。 除去新公司的商业模式未涉及外,现有活跃或关注流量的公司平台,是否真的将垃圾分类做到位,产生了效益?观察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服务平台,以自身的用户流量为最大优势,引导垃圾分类的线上回收,而线下上门回收同样依托城市回收人员完成,以城市为单位,承揽外包给当地服务商负责运营,平台做订单派发和估值结算,线下完成效果如何,无法准确反馈至系统体现,无法对实际回收效果做出综合评定。这也是基于社交、用户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延伸新产业的不足之处。 而外卖平台、快递公司或电商,纯属跨界操作了,以平台庞大的用户流量为基础开展,代扔服务能够实现,但扔到哪里,怎么扔,扔的成本怎么算,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下,我们发现,代扔绝对扔不好,因缺少后端环节有效衔接,没有规范操作流程和产业链协同作战,只能当成是个顺手跑腿的业务了,不仅扔不好,还会带来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和可回收资源浪费问题,这有悖于我国推行垃圾分类的推广原则,势必也走不长远。 能否做成商业模式? 既然是作为产业来运营,那么就要讲求运营模式和最终目的实现盈利。从垃圾这种低残留价值中抠出利润来,绝对不是搭个平台或代理模式就得出来的,从回收到运转到分拣再到不同品类处置,外加环保严要求的加持条件,多环节,多对象,多运营方式,谁能拉通整个产业链就能把控最终价值。当然,其中环节做到位也可以成为典型商业模式,只是也要与上下游供应链做好协同,我们也期待特色企业平台的出现。 据东方证券所对全国垃圾市场规模测算,垃圾分类可产生2000亿市场规模。蛋糕够大,谁都想分一杯羹,在这个并不美丽动听的“垃圾”赛道上,能否出现龙头企业或成功商业模式,那就要看是否能够出现将垃圾分类到底的运营高手和产业发展的联动势力。出现这种机遇下,一定是对垃圾分类的本质目标非常明确,关注产业链的布局发展,而非在垃圾分类边缘化来一杯浅尝辄止。 最终落脚点还是谁来分 看垃圾分类这件事情,要看它的终极目标,即为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不管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回最前端的执行人,即,你让谁来分?这分类的人群才是制约运营模式和利润的关键要素。 专注、专业、精准、高效、价值最大化是对这群人的定位。以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物为例来看,投放无序或与其他垃圾混淆,或在运转中又混为一体,就损失了这部分的资源价值。我们假设在源头引入专业分类分拣人群,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分好类,还能根据市场交易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并且能够保证按类别区分运输和归置,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回收行业之所以能延续多年发展,最主要还是有这么一批人,能够变废为宝,细化回收产物,价值最大化和拉通产业链发展。这是传统回收多年累积下来的法宝。伴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渗透下,回收行业也面临着行业升级改造和与时俱进。互联网可将零散的、低频的回收信息进行高效有效聚合,提升订单量和回收效率,通过O2O模式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而可执行层面即线下运维却是离不开行业的原有资源,如,回收人员,回收体系,分拣仓储等。互联不能单纯的替换,而是赋能,将传统行业拉至更高水准,满足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回收人员或团队为基石构建起来的回收体系是上门回收的服务保障,分拣仓储中心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前端专业上门回收人员的服务,回收物最后归集到分拣仓储中心后,进行精细化分类和功能再循环,这一环节也成为产业价值最为集中的板块。 全覆盖抓重点或可突破 近期出现的流量入口“易代扔”是支付宝在上海地区新推出的“垃圾分类回收”专栏,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有机结合,上门回收各类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可回收物。之所以能做起来,还是找到了可回收物售给末端的正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利润点。不足之处是,靠流量入口回收利润因不涉回收实体而无法拓展利润空间。就此案延伸至垃圾回收全品类回收和产业链运营来看,通过何种商业模式可以覆盖从传统的“拾荒者”转变为规范化的“正规军”所多出的人力和设备成本,是上门回收全方位扩展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众多想要参与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但难于获得盈利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而在家电回收领域深耕的爱博绿,可以为垃圾分类模式探索上提供了案例参考借鉴。 爱博绿定位回收产业赋能服务,在“互联网+上门回收”的回收平台下,组建了覆盖700个城市2000多县区的回收团队,形成了城市核心覆盖和周边辐射的回收体系,并重点规划分拣中心。以分拣中心的规范作业和赋能升级,获取初期家电回收以及拓展至今的五废回收的多重利润点,在传统家电行业突围出一条创新之路。爱博绿在全国已建成了7家规模化分拣中心,抓核心促重点,重点建设线下回收体系实体,市场验证说明这条路是成功的。 爱博绿的模式,对垃圾分类的运营模式相似,同样是“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或价值物,同样是回收产业链条运作,爱博绿成功在于拉通产业链,且能够优化回收环节,科学分拣,对流程及价值能够把控。垃圾分类运营发展,同样也是在核心环节要利润,在规模发展和重点提升两方面进行突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形成量化规模,以城市为核心重点集成回收-分拣-处置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或许有新的收获。从长远的趋势来看,垃圾分类最终会形成一个完备的垃圾处理体系。这个体系政府是发起者,企业自身需要形成一个商业逻辑的闭环,挖掘最大价值,自负盈亏,才能真正成为发掘城市宝藏的执行者(来源:爱博绿;作者:张勃 中国株洲网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