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万宏 马晓君 包安太 发自青海格尔木 本文图片由青海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提供) 王俊林是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村村民,肢体三级残疾,多年在家修养,一家五口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仅依靠孩子打零工维持生计。2016年,驻村工作组、西城区及格尔木市公路总段通过走访入户调查,了解到了王俊林家的情况,并专门制定了靠养鸡脱贫的帮扶措施。就这样,王俊林家的院子里多了这样一间鸡舍。
对于不能外出务工的王俊林而言,如今的日子令他十分满足。50平米的鸡舍、120只蛋鸡、每天产出近百枚鸡蛋,王俊林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在鸡舍里忙前忙后,不但增加了家里的收入,人也变得开朗自信。王俊林说,以前靠儿子打零工挣钱生活,自己身体不好也法挣钱,生活过一天算一天。精准扶贫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光养鸡这块已经差不多赚了两万块钱。现在,全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和政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格尔木作为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新型工业城市,有汉、蒙、藏、回等34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为真正实现脱贫,格尔木市精准治穷根,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需要什么,在政策范围内就帮助他们解决什么。贫困户家有耕地需要搞种植的,提供苗木、技术、肥料;家里有闲置人口需要就业的,根据相关企业需求对他们开展培训,进企业就业。通过深入调查就业、就学、就医、危房改造等7个方面的脱贫意愿,以及道路、饮水、用电等10个方面的需求,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地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群众期待、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 如今,无论走进郭勒木德镇、唐古拉山镇,还是大格勒乡、乌图美仁乡,能看到很多求发展、求变通、要项目、要工作的农牧民,大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改变了旧有的生活生产习惯,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致富的路子。 在郭勒木德镇,整齐划一的住房,超市、洗衣店、酒店、饭馆、蔬菜市场、卫生服务站、活动广场等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新农村的面貌可谓日新月异,全镇9个贫困村、258户777位贫困人口实现了贫困户脱贫清零、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生动的脱贫故事和事例彼彼皆是,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先后建起了养殖场、集贸市场,政府无偿划拨20公顷耕地扶持村民发展后续产业,还针对富余劳力开展了雕刻、舞蹈、驾驶、烹饪等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藏族群众不仅收入高了,也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了,优美的环境、自信的笑容、朗朗的读书声,成为村里的新景象。 在大格勒乡,当地积极推行一名干部认领一名或多名贫困户的措施,切实将扶贫责任落实到人,想方设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创新推进扶贫工作向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这种乡党委领导干部+若干农户的“1+X”模式,既强化了干部的责任,也密切了干群关系,真正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能“富起来”。
为确保工作扎实到位,今年,格尔木市积极制定了《格尔木市2017年脱贫清零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方案》,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四个转变”新思路和“巩固清零成果、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定位,以实施全市21357发展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进一步完善和扎实推进“1+7+10+3”政策体系,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为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全市“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奠定基础。 |